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【新都新繁镇:种植大户年收入近百万】

发表于2013-12-11

10年前修好的乡道旁,桃树、天竺葵在微风中绿意荡漾,刚结束一个月前番茄集中采摘销售,新都区新繁镇汪家村的丁玉琼终于可以歇口气了。“我推荐新繁镇参加‘四川名镇’的评选,从1万余元到80万元的年收入,我只花了4年时间,还有更多老乡像我一样致富了。”丁玉琼说,如今的新繁是一个园区带动农村“产村相融”、“产景相融”的城镇,她想让更多的人来风景秀丽的新繁看一看。

大棚种植 年收入近百万
昨日上午,新繁镇汪家村村口,大棚种植大户丁玉琼正准备去“繁湖盛肆”商业街区逛一逛。自从4年前在村里第一个“吃螃蟹”,开始大棚种植,丁玉琼就一步步脱离了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。
她承租土地,付给同乡租金,农忙时还请他们来帮忙采收。大棚种植的蔬菜产量高、成色好,自然售价高。很快,村里陆续有10多户人也跟着开始了大棚种植,汪家村成立了农民创业园,需要资金时集体进行小额借贷,去年就借了75万元扩大种植规模。
如今的蔬菜收获季节,丁玉琼一家一天就要卖2万斤番茄。她去年扩大种植规模,借钱将大棚从10余亩扩大到50亩,“去年借的25万元,6月份就还完了,马上苦瓜就要下架,又是一笔收入,现在年收入有80多万元,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不知道多少。”

产村相融 农民收入稳定
在新繁镇泡菜产业园,财务总监吴刚军提及3年前实行的“农户+合作社+企业+政府”的签约采购模式,不住感慨这实现了多方共赢。
“我们提供免费种子和技术,补助无机肥料,签约承诺最低保本价格,农民收入稳定了,我们的原料供应也有了保证。”吴刚军说。
据了解,遍布新繁镇的多家泡菜企业,都采用这种方式。几年前青菜“贱价”时,还出现过农民排着几公里长队来送菜的场面。
新都区新繁镇规划建设管理中心主任罗红介绍,从2004年到2012年,新都区新繁镇的城镇建成面积增加了2.3倍;到2015年,力争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,建成区常住人口14万人以上,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小城市的辐射带动力量。

上一页|1|
/1页